国礼官方网站  传播国礼文化

国礼艺术家网

www.glysjw.com

国礼艺术鉴定委员会

国礼艺术家网 收藏加入 设为主页

水墨中国香港回归二十年的文化寻根

[来源:国礼艺术家网] 发布日期:2017-07-03 09:07

水墨中国香港回归二十年的文化寻根

 
 

水墨中国香港回归二十年的文化寻根

 

  小雪(中国画)
  刘国松

 

水墨中国香港回归二十年的文化寻根

 

  太平山下的辉煌(中国画)
  王秋童

 

水墨中国香港回归二十年的文化寻根

 

  方诸之一(中国画)
  陈镜田

 

水墨中国香港回归二十年的文化寻根

 

  不忘初心,坚持“一国两制”,香港的未来一定更美好(中国画)
  徐 里 谭乃麟

 

水墨中国香港回归二十年的文化寻根

 

  香港回归祖国,特区政府成立(中国画)
  刘金贵

 

水墨中国香港回归二十年的文化寻根

 

  香港回归二十年发展成就巨大(中国画)
  李 翔 杨文森 张 蕊

 

水墨中国香港回归二十年的文化寻根

 

  香港人民欢庆新中国成立(中国画)
  黄 骏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6月23日至7月4日,书画家百科,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了从全国5500余幅来稿中甄选出的159幅作品、特邀32位美术家的创作、特别组织美术家创作的9幅巨作,以及香港画家萧晖荣创作的《东方明珠》等。作品风格各异,共同反映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2017年间与香港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香港回归祖国后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画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中国画的当代性探索既在于媒材多介质的实验,也在于水墨媒介进入当代语境后对于其文化根性的反刍与探寻。中国画在香港的新变与寻根,就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典型案例。

  现代变革

  众所周知,在香港150余年被殖民统治的漫长时期,港府的文化政策一直采取放任自由的不干预原则,商业化与所谓的中立化,使这块半岛的中国画逐渐疏离了文化根脉。中国画这个画种在香港是以没有文化属性的“水墨画”来称谓的。这种放任自由的不干预,既积极地促成了香港美术中西包容的开放视野,也造成了重西轻中,甚至尊西贬中的艺术文化偏离,并且,重商轻文致使香港本土缺乏持续的来自政府的文化艺术投入,艺术生存完全处于市场经济下无学科专业与无社会职业身份的自生自灭状态。

  早在20世纪初,受珠江三角洲文化的辐射,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常穿梭于粤港澳三地,与当地艺文界交相往还。此后,岭南画派高足赵少昂、司徒奇、周一峰、黎明和与高剑父介于师友之间的杨善深移居香港,设立艺苑培育弟子,形成了香港水墨画岭南派的阵容。在20世纪上半叶移居香港的尚有黄般若、李凤公、邓芬和李研山等传统水墨名家,以及打通中西、个性鲜明的丁衍庸等。他们的移居或不限于各自家庭与生活的迁徙,其绘画艺术或半保有文人笔墨,或半结合西洋写生与表现的因素。

  真正形成香港绘画艺术风貌的是吕寿琨、刘国松倡导的水墨画运动。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书画家百科,伴随着中国画在香港的深度被边缘化和欧美现代主义艺术的风行,迫使生存在香港的中国画画家尝试从中国画内部抽离出水墨媒介,探索用水墨媒介表达英语文化的审美经验与艺术观念,水墨画由此获得了变革与发展的文化土壤。1948年移居香港并有着深厚传统水墨根基的吕寿琨,于60年代首倡水墨画运动,他认为“水墨画,就是使用水墨表现自我的一种绘画”,既是国际现代艺术,亦是中国现代艺术。吕寿琨的现代水墨画理念,不仅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还给水墨媒材本身,而且赋予了这种载体以多重的文化内涵。曾在台湾创立“五月画会”推导现代水墨运动的刘国松,于1971年始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他提出“笔墨”之“笔”就是“积点成线”,“笔墨”之“墨”就是色彩。从笔墨到水墨,刘国松将充满庄禅道学的“文言”笔墨解构为具有现代文化观念的“白话”水墨,并且,他从文人山水转向了对人类探索太空的表现,通过揭撕纸筋创作充满洪荒神秘意味的宇宙题材绘画。


上一篇:“岁寒三友”,刘海粟一家的绘画精神 下一篇:赤诚深爱洒香江——品读年画《香江竟舟图》

友情链接